校庆抒怀之七 武外的拿手绝活--英语教学
外语学校,拿手的自然是教外语。入学八个班,七个都是英语班,另一个是小语种。七个班全部再拆分成两个英语小班,每个小班二十人左右。其他课程都是大班教学,只有英语课才采用小班制。从初一开始,就每天都有至少一个半小时的外语课。老师可以不讲语法,但是一定要逼着大家练口语,一定盯着大家背单词,一定要求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就是不强调做题——事实上,外校的英语老师都不同程度地鄙视做题,他们觉得只要综合水平上去了,考试完全没有问题。
教材也很生猛,一套经典的《新概念英语》,字字珠玑,四平八稳,循序渐进,还特意搭配上抑扬顿挫的英式老版磁带,颇有读英文私塾的感觉。教学的要求是每篇课文必须背下来,这个习惯只有初三高三才停下几个月。到现在为止我还清楚的记得那句“Is this your handbag?”——这应该算是武外人版本的“How are you?”。背,看起来是最为笨拙的方法,起效慢,但功力绵长,后劲不绝,乃是学语言玄门正宗式的扎根方法。直到今日,我依然感谢那时不嫌厌烦压着我背诵,一遍又一遍陪我检查读音语调的老师们。
另一套教材略为生僻,叫做《展望未来》(Look Ahead),由BBC发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和朗文共同出版。这套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生词超多!印象最深的是,这本书第一单元就扔来密密麻麻一堆食物名词,现在看来是很常见的什么Mushroom,Pepper之类,在当时简直就是不可逾越的难关,一天之后就要听写要默写的好吗!这种感觉类似小时候被直挺挺的扔进游泳池深水区里,任由自己折腾。直到今天吃烧烤时吃到烤蘑菇青椒串,都会不由自主的有点晕”菜“。
武外的课余活动也多少和外语有关。每年平安夜都会组织圣诞舞会,每个班都要排出英语剧目。主题五花八门,其中既有像莎士比亚那样经典的剧作,也有模仿流行外国大片之作,唯一的要求就是,一定得全程使用英文。各班的英语老师也都帮助校对台词,支持排练等等。平安夜当天,气氛隆重,张灯结彩。对于十四五岁的少年来说,这种在全校露脸的机会岂能白白放过。演出质量优劣不谈,这种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敢于上台练胆的决心,是一辈子都受用的。
优秀的同学,优质的外语水平,丰富的课外活动,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省心的寄宿制,难怪不少武汉家长视武外为“贵族学校”“精英摇篮”,想法设法想把孩子送入学校。不争的事实是,武外许多同学家庭条件的确比较好。以前住在学校里感觉不出来,毕业以后,特别是工作以后听到昔日同窗的消息,才知道好多家里都非富即贵。良好的家境,优秀的教育,使得许多武外同学毕业后能顺利跻身于“成功人士”的行列。比方说,原来隔壁某班总数五十人,有大约四十人都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典型的国外中产生活指日可待。笔者也参加过几次香港武外的同学聚会,在投资银行,大型金融机构中工作的占了绝大多数。留在武汉的好多同学,也都继承了家里的产业。在其他城市的,进入大国企,政府机关的也不少。
不过细想起来,只是经济社会地位的纯粹提高,不应该是武外人能够满足的目标。原来学校里有些老师经常称颂英国的哈罗公学,但仔细想一想哈罗和武外有着很大的差别。哈罗的基本理念脱胎于英式民主和等级制的混合,即一个社会再如何谈论民主,也是由占社会少数的精英推动的。哈罗于是在一个宽松的大社会环境下,以严格的纪律要求,打造出一群能担当领导职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人。反观武外,则是在竞争激烈,千钧担荷的中国教育制度下,承担起相对宽松,自由的教育飞地的重任。减少学生负担的同时,保证了学生能受较少束缚的成长发展。不过无论社会制度和文化有多大差异,武外当然应该效仿哈罗那种为天下担当的雄心,武外的毕业生也应该在享受富足生活的同时,审视自己对于当下社会有多大贡献。这篇小文,既是对武外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是提醒武外人,要做一名真正的精英。
-- 杨子潇(清华大学中文系)原载于《经济观察报》2012.6.4 《武外的尖子军团》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