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学习中心教学”研讨活动之走进武汉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学习中心教学”研讨活动之走进武汉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寒露时节立冬来,太子湖畔迎嘉宾。
2023年11月14日,武汉外国语学校小学部迎来了仙桃市和重庆市的各位教育同仁,以及武汉市兄弟学校的教育同行,共同参与到“学习中心教学”研讨会活动。华中师范大学陈佑清教授以及所带领的团队、武汉外国语学校湛卫清书记等各位领导以及外小师生共100多人参加本次活动。武汉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年级主任张旸主持会议。
秋收冬藏 喜迎来宾
——领导致辞
武汉外国语学校湛卫清书记表达了对莅临本次活动的专家和教育同仁的热烈欢迎,简要介绍了外校紧跟陈佑清教授研究团队的引领,坚定高质量育人的目标,在学习中心的“生本课堂”中带领学生回归学习本质的实践探索过程。
师者匠心 止于至善
——教师展课
会上,来自武汉外国语学校小学部的三位教师呈现了“学习中心”的生本课堂。
全国课程教材实验优秀教师邝淑艺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课《数字编码》。
邝淑艺老师精心设计学习过程:课前,设计前置性学习单,提供文字音视频电子学习资料包,学生用阅读、访谈、调查、收集等方式了解编码;课中,设计学习导学单,引领学生在“观察、比较、猜想、验证、交流、应用”等思辨过程中深化理解、体会思想、提升能力;课末,学生提出诸多问题,并选择感兴趣的问题继续探究,为后期开展主题式、项目式研究提供思考方向。正是这样带着思考进课堂,又带着新问题出课堂,让学生们的研究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
全国优秀教师郑昭执教了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竹节人》一课。
郑昭老师巧心设计学习过程,通过“三大任务、四小活动”建构学习中心课堂:从学生分享学习成果,开启寻乐之旅,展示制作乐趣,兴趣盎然,到体会传统玩具(竹节人)给人们带来的乐趣,在默读中感受乐趣,确定阅读范围,在精读中品味乐趣,选用合适方法,最后到小组内讲故事,在讲述中分享乐趣,探索叙事秘钥,真可谓是“开展任务驱动,习得阅读路径;搭建有效支架,突破阅读难点;中心课堂模式,注入生命活力。”
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李晴带领孩子们在《欢乐英语分级阅读》中学习故事类绘本《I Don't Care Said Big Bear》。
李晴老师潜心钻研绘本教材,细心分析学生当前所具备的英语认知、经验、情感基础等,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类绘本入手,用心设计学习过程,通过个体自学图文,理解故事大意,提取故事要素;通过小组互学交流,梳理大熊的经历及故事的发展脉络;通过小组合作演绎,对重点故事情节进行描述,将学生自主能动学习放在课堂的中央,枯燥生涩的语言学习变得有趣,专家组、原始组的走组制课堂更是打破了人员限制、组级界限,建立起多样动态的学习共同体,挖掘了孩子们的内在潜力,提升了语言能力,培养了阅读习惯,更锻炼着思维能力,促进着情感发展。
师者如光 微以致远
——座谈交流
当天下午,三位执教老师分别进行了说课。
该校数学高段备课组长刘敏、英语学科组长李均红、学习中心课堂语文组组长邹志敏分别进行了评课,并对学习中心教学研究在本校的开展情况进行了精彩分享。
刘敏老师立足学习中心课堂模式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的优势展开有见地的思考。有个体独学带来的“凿渠引水”合情合理涓涓“流”,有小组互学带来的“水乳交融”有情有趣波光“滟”,有全班共学带来的“顺水推舟”适时适度波澜“阔”,更有质疑问难带来的“静水深流”疑理相生劲流“涌”。学生在学习中心课堂“两段三环节”中,让知识自然生长,让素养“积水成渊”。
李均红老师向大家展示了外小英语学科在“学习中心教学”实践中的“大观园”。有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我的学习我做主”的学生观,有丰富多彩、妙趣横生、沉浸式语言体验的活动观,更有把“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植于教育教学实践中,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让外校学子们深植文化自信,培养中国心的文化观。
邹志敏老师和郑昭老师一起谈到了选择“学习中心教学”带来的师生改变、思考和成长。教师隐身,在课堂上变得“小一点”,学生现身,在课堂变得“大一点”;教师精讲点拨,非必要不讲,学生登台主讲,能讲则讲;教师课前巧设计,为“学”服务,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唱主角,为“学”而生。这一切的选择带给教师团队的是源源不断的研究力,带给学生的是持续蓬勃的发展力。
随后,参与研讨的仙桃市教育同仁以小组为单位,在“学习中心教学”理念的引导下自主、能动地开展交流。有对前置性学习如何落地提出的困惑,有对英语学习策略与“学习中心教学”如何融合提出的思考,有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实践对“学习中心课堂”中“两段三环节”的新认知。与会成员在真实的智慧碰撞中相互学习、借鉴和促进,充满浓浓的研究氛围。
青衿之志 履践致远
——专家点评
在热烈的讨论后,华中师范大学陈佑清教授和毛齐明教授分别进行了中肯点评。
毛教授对三节课的呈现给予了高度肯定:老师们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神的盛宴,积极地做着“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三节课有几个共同的优点,一是以任务驱动活动,呈现出了教学新生态,课堂新样态;二是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逐级推进;三是创意十足,体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幸运转盘、自制视频和问题卡等;四是注重方法的训练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建构,组织小组对展示组进行补充和表演,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体现了从师生互动到生生互动的转变。
陈教授也给予高度点评:在校领导大力支持下,在外小老师的辛苦付出中,武汉外小学习中心课程结构和基本框架已成雏形,并沉淀下外小特色的教学实践经验成果。从三节课中可以看到教师以学生能动、独立的学习作为课堂的中心,激发、调动、组织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从依附到独立,从被动到能动的教学理念和课程模式的逐渐形成。同时,他也对即将开展“学习中心教学”研究的学校和老师们提出思考:如何设计一个让学生独立自学的前置性导学单,如何进行小组成员的搭配和互动,如何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灵活选择不同学习方式,解决不同层面的问题,这些有待老师们在自身的教育现场探索多样化的解决策略。
最后,武汉外国语学校小学部教导主任王娟,带领与会成员从多维的视角走进外小的“学习中心大课堂”、走进外小的孩子、老师、家长们。从无界乐园,让学习回归生本,构建指向“大课堂”的“大教研”到高能学园,让评价回归初心,设计指向“大评价”的“大课程”,从“重建教师认知,人人开始觉醒”到“引爆教师内驱,人人都是主角”,从“实现教师价值,人人开始行动”到“辐射于学生和家长,人人莫等闲”,都让大家看到了“学习中心”理念在教育教学、学校管理乃至家校共育探索中带来的惊喜变化和不断创造出来的不可估量的教育价值。
此次活动只是“学习中心教学”研讨路上的一次智慧集结。每一次“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集结都是让智慧的火花竞相绽放,都是在集聚走向“教育诗与远方”的力量。
学习中心青衿志,教育履践行致远。
行走在“学习中心教学”研讨路上的每一位从教者,必将以“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书写下一段段新的教育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