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诗韵 砥志研习 探本溯流 ——全国著名语文教师何捷再进武外共建教联体
从满目葱茏的5月23日,到层林尽染的11月21日,时隔6个月,我们的老朋友何捷老师又受邀回到太子湖畔走进外小的语文课堂。
此次外小之行,何老师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武外共建教联体的领导、老师们都翘首以盼。
何其有幸的外小六年级学子,半年前,他们与何捷老师在课堂上共学共研,今天又在外小重逢,可谓:
正是江城好风景
立冬时节又逢君
“转眼岁至立冬,明日迎来小雪节气,在这个万物归藏,厚积生命之力,蓄势待发,静待春时花开的日子里,全国著名语文教师——何捷老师再次莅临我校进行教学指导……”主持人郑老师热情的开场介绍,拉开了此次“品古诗文之韵 研任务群之道”——名师有约走进武外共建教联体活动的帷幕。
品古诗文教学之韵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何老师带孩子们走进王安石的理想与现实,品味《泊船瓜洲》。教学过程中,何捷老师引领孩子在诵读、悟情、思辨中细细品味古诗之境。
诵读为径
何捷老师从朱熹的诵读观谈到陈寿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出诵读是古诗教学中提升语文素养的有限途径。而何老师就是用诵读,架起了通往对古诗词理解深悟的路径。语文课堂上的每一步,都行走在诵读的路径上。
初读诗句正音,再读诗人识人,三读背景共情,四读考证提升。每一轮的品读,都有不同的能力素养得以提升。
悟情为睛
紧扣诗眼“绿”,体悟诗人复杂的情感。以时间为轴,梳理出诗人王安石此行是二次进京主持变法,在瓜洲渡口,带着满心的惆怅和对前途的迷茫,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责任感。此时的王安石,心情怎一个“喜”字能概全?
“文字频改,工夫自出”,既揭示了“绿”的妥帖,又悟出“好文不厌百回改”的道理。
三“地”三望,走进诗人内心。人在“瓜洲”,隔江望“京口”,回望“钟山”,遥望“汴京”。诗人的情感,又怎会是我们常常自以为的“生机勃勃”?
何老师就这样在层层剥丝抽茧中,带领孩子们走进王安石的内心深处,与王安石同频共振,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创新。
思辨为境
至此,《泊船瓜洲》一诗蕴含的情感和古诗词的韵味,已经被师生发掘殆尽。
照常理来说,这堂课已经完美收官。不走寻常路的何老师话锋一转,呈出刘成国先生所著的《王安石年谱长编》:诗歌作年有两说……“对此,你怎么看?”一石激起千层浪。何老师又在拓宽思维深度,发展思辨能力上,把孩子们送到了更高的境界。
研真习作指导之谛
接下来的习作课,何老师这个“有魔力的作文老师”,一如既往地传承5月习作的快乐。本次习作主题是“围绕中心意思写”。精读课文《夏天里的成长》是范例,要求学生将在阅读中学到的习作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从知识走向能力,进而转化为个人素养,学生需要经历充分的学习过程。
何捷老师将此次习作定位为构篇的典型训练课。在篇章构架上做文章,把整个思维过程放慢、拉长,让写作思维可视化,每一步骤之下定任务,学习作方法,促思维进阶。
精准审题
审题,按部就班。选一个汉字,定一个中心,再围绕中心意思写。字是命题,如何变成中心?何老师以“享”字为例,教方法,从字到中心再到中心背后的故事,一步一步将过程进行拆解,将内在的思维外显并放慢。审题是思维活动,但也要注重方法。有了梯子,学生选定汉字表达内心想法,以及汉字可以被围绕的中心故事就有了。
拟定提纲
想清楚然后写,这是个好习惯。列提纲是思想方法上的过程,也是写作方法上的过程,写作方法和思想方法“二而一”。何捷老师将提纲下的中心任务设定为“我所选的汉字”“我确定的中心”“围绕中心可选用的材料(不少于三个,能多就多)”,提纲详细到每个学生提笔就可以搭建框架,这样想清楚了,写成整篇也就容易了,本次习作能力也就习得了,很好地促进了习作知识向写作能力的转化。知道写什么,知道怎么写,还有什么不好写的呢?学生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聚焦中心
本单元习作要求“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那材料就可正面、侧面、反面来选取,材料在手,可调换,可选择,可标注。此步骤下三个任务层层推进:写一段话,用重点材料突出中心;选择一两个事例,围绕中心略写,快速写;写完后,请同学读一读,看看能不能体会到中心意思。台上台下学生们快速起笔,沙沙沙的书写声传递出研中心意思之妙的快乐与成就。
最后就是改。从文章结构、材料选择、段落写法三个维度修改,自己改,同学改都有抓手。学得清清楚楚、会得明明白白。一课一得,学生学有所获,听众习有所得。
探任务群备课之道
下午,武外共建教联体的参会老师们齐聚党群会议室,按照年组组成小组围坐,与何捷老师共研任务群下的单元统整教学。如果说上午的课堂是示范,是引领,是高山仰止,下午三个小时的研讨则是手把手地帮和教——如师徒结对一样教授老师们学习任务群下的单元统整备课。
何捷老师带我们以二上第四单元为例,带老师们逐步梳理出本单元主题,设置情景,明确任务与课时,给出学习流程的设计步骤:
通读单元,知道教什么
提取核心,明确要什么
找到入口,设计做什么
执行计划,落实教什么
补缺补漏,确保获什么
可视化设计,把思考过程铺开;过程可拆解,把知识操作出来。
通过互动研讨,老师们在现场备课的实践活动中,打开了任务群研究的新视角,启迪了单元统整备课的新思路,获得了以学习为中心的研究新力量。
截取时光一抹绿,从春谱到冬。何捷老师二进外小,与老师们共同交流新课标下全新的学习方向。光落地生根,雨见缝发芽,勇于实践,是新时代每一位教师应有的姿态。时光温软,太子湖畔,聚集着的是一群孜孜以求的语文人,眼角眉梢尽是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