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春意,“研”途开花——《学习中心课堂建设研究》2024英语课例研讨活动


      人间最美四月天,名师携手研意浓。本学期,我校英语教研组于3、4月继续围绕“学习中心课堂”理念的学习及应用开展了两场课例研讨活动。本次课例分别是卢好老师执教的《The Mourning Day》,余璐老师执教的《Written on the Wall at West Forest Temple》,和王玉洁老师执教的《Plants》。

课例展示




      卢好老师以唐代文学家杜牧的一首古诗《清明》为载体,学习我国翻译界大师许渊冲先生的译作,通过“说说写写,听听诵诵,画画演演,研研品品”等环节,力图让学生感受英文版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同时浸润诗境,品读诗意,体悟中国文化的魅力。

      整个教学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通过个人自学,小组互学扫清词汇障碍,激活背景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和全班共学品读诗歌,体会英文古诗译作的韵律之美、节奏之美和情感之美。

      课堂最后提供不同版本的古诗《清明》译作,鼓励学生多角度比较欣赏,希望在学生心里埋下一颗翻译的种子,立志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余璐老师这次延续了中国古诗词鉴赏这一研究专题并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从体悟《静夜思》的思乡之情到感悟这次《题西林壁》之人生哲理,对于老师和孩子们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余璐老师精心设计了以下学习过程:

      课前,设计前置性预学单,提前查阅并认读生词,准备苏东坡人生经历相关背景知识的英文表达;

      课中,设计学习导学单,通过“三大任务,五小活动”建构学习中心课堂:组内互学词汇-提升效率,通过“三读“诗歌—— “初读诗歌,理解诗意之妙;再读诗歌,感受诗韵之美;品读诗歌,领悟诗理之趣”,力图让学生浸润诗境,品读诗意,感受诗中的哲学思想,体悟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课末,学生用中英双语诵读该诗,在诵读过程中感受许渊冲老先生译作的“三美”——音美、形美、意美,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领悟该诗传递的人生哲理。




      王玉洁老师在当前“五育并举”的背景下,结合三年级下册科学书中植物生长的话题,呈现了一节以“Plants”为主题的学科融合课。

      学生从植物的生命周期及作用两大方面进行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探究。“一站到底”知识竞答和有趣的英文歌曲,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静心阅读、合作排序,让孩子们学会抓关键信息;分组研究不同项目并跨组交流,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多样的小组合作充分给予了孩子选择权,并在不同小组的信息差中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植物相关知识,并用简单的英文词句进行表达;同时感知了植物的重要作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植物之美。

评课议课 集思广益



      独行速,众行远。执教的三位老师阐述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后,在场的各位老师们积极讨论,畅所欲言,结合了自己的教学实践及理解,在面对面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中,拓展了教学思路,分析了教学中的得失,汲取了经验。

 专家点评 研以致远


      陈教授首先对三位教师的精彩展示表达了认可,同时也指出老师们要大胆地转换传统教学观念,充分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舍得放手,让学生参与。

      老师们要重视前置性学习的评估,找到学生的共同生长点,利用充分的小组活动,抓住小组成员优势,在反复的诵读中“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读出感情,读透意境”。古诗教学中,可以将不同翻译译本进行比对,及时回炉,鼓励学生进行翻译鉴赏和尝试。在读中感知,在眼中感受,在心中感悟,将课堂变成读诗与写诗的狂欢,学会将中国古诗向世界表达。

     “学习中心课堂”在我校遍地开花,熊校长欣喜地看到了年轻教师在这里的成长,在学校精心搭建的学科交融的平台上,我们都站得更高、走得更深了。

      春日款款,岁月缓缓。每一次教研都是一场诗意的修行。我校英语组的老师们在本次课例研讨活动中再一次感受到携手前行的温度和凝心聚力的力量!老师们也将继续在平时的教学中践行“学习中心”的理念,持续以学生为主体,解决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在教研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落实英语学科素养,为教育赋能。

{{primary_channel.title}}